日前,一场讲座在西南石油大学引起了不小反响:数百学生为听罗平亚院士的学术报告,挤破了思学楼A114学术厅大门,改到图书馆学术厅后,同学们一路狂奔跑向图书馆,结果图书馆学术厅的铁门也被挤破…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大学课堂——冷冷清清的教室内,学生低头玩手机,看杂志、聊天的不在少数。为什么学生不愿进教室?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什么?相关现象耐人寻味。(《光明日报》)
说实话,年轻学子追捧院士一点也不奇怪。即便在名牌大学,学生翘课听报告也是常有的事。一来,相关报告的主讲人多为学界精英、行业翘楚,“名人效应”自不待言;二来,学术报告由于时间有限,所讲内容往往都是“浓缩后的精华”,鲜见注水、敷衍的情况。而反观我们的一些课堂,不仅内容沉闷乏味,而且缺少互动。如此,学生能不翘课成风?即便引入手机收纳袋等“点名神器”,往往也只能留住学生的人却留不住心。
大学课堂何以沦落至斯?作为“掌控者”的教师无疑需要反思,但倘若将全部责任都推给教师,同样也有失公允。因为从根本上讲,盲目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失调、师资力量不逮才是造成如今“课堂病”的“元凶”。同时,不合理的考核及奖励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。
众所周知,相比学术明星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演讲收入,高校在职教师的课时费标准却低得可怜。此前,曾有高校教师在网上吐槽称,上一节课的课时费只有8至13元,还不及酒店里的小时工赚得钱多。甚至,连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,提高后的课时费标准也仅仅是“不再低于30元”。在这个吃碗面都要小几十元的时代,如此低的讲课收入,简直是对知识的侮辱。而更要命的是,由于目前的职称评定往往“重科研、轻教学”,教师即便上课上得再好、再受学生欢迎,如果科研成果、论文数量不达标,相关评优晋升仍可能遭遇“一票否决”的悲催下场,这就进一步逼着教师退回书斋,专注学问而无心课堂。
问题是,一所学校的学术形象不可能单靠外请的专家教授来撑门面,扩展提高性质的讲座报告也无法取代正常的课堂教学功能。要想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与学生对高品质课堂需求、普通教师教学水平不足与学生强烈求知欲之间的矛盾,归根到底还得靠学校深挖潜力、勤修内功。
当然,我们并不奢望每所大学都像浙大那样,给予优秀教师一百万元的巨额奖励,但至少应该让老师们的知识投入得到合理的价值回报。这种回报不仅体现在收入上,也应反映在相关考核中。比如,能否也像西南石油大学一样,在职称评定中引入教学成分。教师要想参评高级职称,必须首先过“教学关”?这样,势必就能引导教师潜心教学,以提高讲课的艺术。即便不是每堂课都能像名家演讲那样听者云集,但总不至于如现在这样沦为鸡肋吧。
2014福建公务员考试YY讲座 | 2014福建公务员考试高校现场讲座 |
点击进入更多福建公务员考试教材 | 微博:福建中公教育 |
更多时事内容请关注莆田公务员网时事政治